韶华似水,时光荏苒,转眼间锦城学院已走过十五个春秋。十五年风雨沧桑,十五年桃李芬芳,十五年薪火相传,每一位锦城人与学校共同成长。为庆祝锦城15周年校庆,2020年5月8日下午2:00——5:30,计算机与软件学在张志敏院长的带领下院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全体教职工云上参与,通过学术沙龙交流和回忆锦城故事来表达对学校的深深祝福。
第一场:学术沙龙 经验交流
活动的第一场是由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办公室副主任陈盈西老师主持的学术交流沙龙,11位资深的学院老师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项工作或所研究领域的丰富经验,逐一与其他老师做分享沟通,不仅展示了他们在锦城多来年的工作成果,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锦城的热爱之情。
唐宾徽老师进行了创新应用型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她积极分享国内四所双一流大学在网络空间安全育人方面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结合他们重视实训,利用校企合作、产学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分析网络安全行业现状提出了我院关于申请网络安全专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方案。
郭晓丹老师谈及软件定义网络(SDN),她从“SDN”的基本概念、起源兴起和典型案例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讲解,认真分析了国内软件定义网络的现状。
李婷老师回顾自己在电商教学改革中的十年探索之路:2008-2019年间,从学院开设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方向,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到电商专业发展稳定,企业纷纷慕名而来联系合作,再到利用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营销发展培养网络推广和新媒体运营人才;李老师感慨随着时代不断进步,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和各位任课老师也要与时俱进,要在2020年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实现高端就业网店运营数据分析,以完善和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工作。
陈盈西老师浅论基于建设“未来型大学”的教育改革发展。学生时代就在锦城度过的陈老师现在已经是学院资历很深的老师了。她以自己深刻的体验为例,分别从作为学生和老师的两个角度,认真梳理了学校和学院10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感慨学校农场劳动的创新型教育、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及计算机学院分类管理、第四课堂等特殊型教育给她带来的深刻印象。
郭昱君老师强调学院“以赛促学,以学固赛”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邹校长关于以赛促学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法的大力肯定,同时还能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竞赛、创新等综合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为了提高老师参与和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郭老师专门整理学校、四川省和全国各项大赛,给老师提供更好的平台,方便他们参与其中,达到以赛促学的良好效果。
李林老师谈到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和未来发展方向。先是回顾了软件工程这一专业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目前已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强调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要积极与前沿学科接轨,以达到学校建设未来型、应用型的要求。
赵杉老师以自己的课堂为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探索:我院紧跟学校教学脚步,从2012年的慕课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直到2015年实现翻转课堂的全覆盖;学院各位老师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录制视频、微课的各种设备,从尝试开展翻转课堂到现在大部分能成为翻转课堂的优秀典型;学生也从开始改变被动听课的学习方式到现在能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李昕昕老师分享的主题是“以项目促科研”。她认为学院的各位老师要在教学的同时通过做项目、做科研和利用项目写论文的方式来不断提升自我,成为双师型教师。
杨杉老师则以自己的学术经验和亲身经历来分享SCI论文写作的心得,她详细地讲解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准备、写作、修改和投稿四个阶段的相应做法,强调了大量阅读、模仿他人论文和认真构思、产生写作idea的重要性,并积极分享PPT,让参与沙龙讨论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赵春副院长在会上做了计算机学院未来的新专业规划。他认真分析了计算机类下面的多个专业,结合目前现状、专业特色、学院发展、师资力量来进一步地申报和开设新的专业。他强调针对下一步学院要选择的新兴专业,不仅需要学院领导的深思熟虑和认真规划,同样也要求每位老师在专业领域和不断摸索和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最后,王建副院长谈论锦城计科未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他通过分析未来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和目标;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未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之路。
第二场:锦城故事 往昔再忆
紧接着由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办公室主任李菲老师揭开了第二场锦城故事汇的新篇章。不同于上一场严谨的学术沙龙,第二场所有交流的老师都娓娓道来:笑着叙述着他们与锦城莫名的缘分,开心分享着他们与锦城的故事,认真讲述着他们在锦城的工作以及他们眼中锦城的巨大变化,仿佛是用自己的青春陪伴着锦城的成长,言语之中无不透露着他们对锦城深深的喜欢和祝福之情。
工作年限差不多与锦城同岁的汤金老师作为开启锦城故事回忆杀的第一人,她谈论了学校办学、办公环境的变迁。从一栋比较集中的办公楼,到邮政楼上的两栋办公楼,再到现在雄伟壮观的和平大楼,从最初6个系的集体办公室到现在11个二级学院的独立办公环境,不禁感慨学校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王科老师讲述了锦城数据实验室的变迁。尽管实验室建立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它对学生和学校都有极为重要的数据价值。王老师凭借自己和学生的努力完成了几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展示了显性成果,他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生和老师能参与实验室的建设,让它能成为锦城数据的权威发布。
网站技术支撑李驰老师浅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了学院网站的门户网建立、维护和其他网络平台的建设情况。和王科老师一样,李老师也由衷希望学院老师能加入到网络软件教育平台的建设中来,或者是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建立多样化的网络软件平台,以便辅助学院的各项教学和管理工作。
兰春梅老师回顾计算机学院学生科的发展历程。在锦城度过大学时光且工作至今的兰老师,对锦城有着更加不一样的感情。她从自己的学生时代讲起锦城的变化发展,并以学生科工作的角度出发感慨学院的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几百名学生、到人数不停增长、再到2019年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兰老师有止不住的喜悦之情。
李菲老师以自己的经历分享前进中的锦城精神。2007年就来到锦城的李老师不仅一路见证着锦城校园环境的变化,自己的生活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从以前晚点名的窘迫到现在工作的游刃有余都是她一次次的成长和蜕变,在锦城“止于至善”的精神下不断前行。
侯玲老师分享自己与计算机学院走过的13个春秋。从学生科辅导员转到教师岗任教,实现了她从“侯姐”到“侯妈”的角色转变。侯老师十分感激在工作的13年中所遇到的各个同事们,特别是张老师对自己的指导和帮助,令她收获颇丰。
孙炼老师提及计算机学院助教发展历程。从第一个帮助他人的同学到2006年自发形成完整的助教团体,孙老师感慨学生助教团体在班级、学院和学校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严张凌老师浅谈计算机学院学生科研发展历程。他认为学生科研的主体在于学生本人,科研成果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认真总结了学校创业大赛和学生竞赛为其提供的锻炼平台,建议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引导人。
最后压轴的是张志敏院长,他回忆锦城感慨万千,以自己在锦城15年的工作追溯了学校改革创新的办学历程,其中最令他动容的就是学校有一位高瞻远瞩的邹校长,特别是他提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这项举措不仅提高了锦城的知名度,还被国家层面任认可并纳入教育部人才培养计划。同时由慕课、翻转课堂启动的未来型教育也在老师们的摸索和实践中步入正轨,张老师感慨锦城的15年是改革创新、变化发展的15年。
十五年,锦城经历了风雨,也创作了辉煌。它无私地给予知识的养料,呵护学子茁壮成长,找到人生的方向;也以“止于至善”的精神,激励学子砥砺前行,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祝愿锦城桃李芬芳,锦绣前程。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肖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