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简介

    一、 概况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自2005年我校建校之际同时成立,目前专业设置有6个本科专业: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按计算机类进行大类招生)、网络工程(按计算机类进行大类招生)、数字媒体技术,以及2个专科专业:云计算技术应用、移动应用开发。在校学生四千余人。

    二、 师资队伍

    计算机学院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职称占比达5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1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的占比达到98%。双师型专职教师(即曾在企事业单位担任过技术业务或管理骨干的行业工作背景、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的占比达到96%以上。四川省省级教学名师担任全职教师1人,四川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1人,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1人,省科技厅计划项目评审专家1人。

    三、 专业实验室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实验中心总面积1280㎡,能够容纳556名师生同时开展实验、实训和科研活动。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实现了多专业、多学科的实验室功能,主要为专业实践教学和师生科研提供服务,支撑计算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学院实验中心包含前沿技术及专业基础实验室共12间:

    大数据实验实训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实训中心、数字媒体实验实训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数字孪生创新实践中心、智能物联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室、移动应用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配备有:云桌面系统、高性能台式计算机、大数据服务器集群、智能超算服务器集群、大数据实验实训软件平台、人工智能实验实训软件平台、智能机器人套件等各类先进的软硬件设备,承担了我院各种实践教学和科研竞赛任务,并作为开放型实验室全天候向我院师生开放。

    在我院实验中心的支撑下,师生在论文、竞赛、课题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效培养了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高阶能力,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 特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1. 1-5学期按大类培养,集中完成全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教学,培养知识和能力的广度。

    2. 6-8学期对学生进行深度培养,即完全按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设专业方向,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学习。

    3. 大三学年开始实行专业方向双师型教师负责制,负责本方向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各方面的全面培养、以及指导学生实习和就业。并以五种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 按企业岗位需求归类和对接的专业方向培养

    (2) 按企业特定人才需求定制的定向方向合作培养

    (3) 企业委托“项目+人才”打包式合作培养

    (4) 虚拟公司创业平台合作培养

    (5) 人才梯队式的产学研融合培养

    4. 大四学年以后,以“先实习后就业”和双向选择方式,学生到企业带薪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

     

    图: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需求对接四维人才培养流程

     

    五、 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突破了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的局面。成功进行了以项目、问题和案例驱动的“翻转课堂”讨论互动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同时以“高阶教学”为导向,结合学生“深度学习”教学及习惯养成,解决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难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严格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教学的全过程实行教师牵头、辅导员协助的严格管理制度,包括:考勤、礼仪、课堂纪律、课堂考核、课后作业、答疑辅导等教学所有各环节,全部纳入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以严谨教风带出计算机学院优良的学习风气。

    七、 非认知能力培育体系

    我校创校校长、理事长邹广严在“锦城教育专题”研讨班上提出:培养锦城学生21世纪的核心素养和胜任能力,造就更多好人、能人、全人,推动锦城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工作框架,“非认知能力培养框架”是我校四大框架之一。
      在学校“两商六力,三隐三显”的非认知能力培育框架指导下,计算机学院建立了“一个主体”、“两大载体”、“三个阶段”、“四方评价”的全方位、立体的“非认知能力培育体系”:以六大能力为主体,“教学活动”、“实践活动”为培养载体,低、中、高阶分级测评,四大评价主体(辅导员、任课教师、企业、学生干部)动态考评的系统性培养体系,实现学生非认知能力“四个显性化”——可量化、可考核、可跟踪、可反馈

    八、 高就业率与高端就业

    基于上述特色培养模式,计算机学院所有大三年级学生均能在学期结束前通过实习招聘、双向选择、落实带薪满意岗位。

    先后有多家企业,包括美团、Ecwise公司、Symbio公司、启明星银海公司、敦阳泰克公司、九正科技公司、金蝶公司、51VR公司、中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与计算机学院陆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定向培养合作,从05级第一届学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既满足了用人单位特定的人才需求,也为计算机学院顺利解决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目前与我院建立长期实习生合作的企业100家,如北京移动研究院、清华大学-英特尔移动技术中心、四川用友软件有限公司、IBM成都公司、成都百都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成都分公司、成都美团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等。

    我院多年来就业率均名列前茅。按2015年正式上线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数据统计,我院2015-2018届学生毕业前的就业率为100%2021届学生毕业前就业率超过98 %,包括高端就业(如华为、中兴、IBM、英特尔、电信、移动、腾讯、百度、京东、滴滴、美团等)。通过调查,毕业生薪酬优厚。

    在精细化的就业管理模式下,我院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就业面广、薪酬待遇佳,同时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认可,在行业内取得不俗成绩。

    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戢洋,担任阿里巴巴大数据专家;200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张天博,担任阿里巴巴技术开发工程师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郭永智、2014级计算机科学昱技术专业张婷婷,担任腾讯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2007级网络工程专业温国齐,担任海南安迈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2007级电子商务专业刘菊梅,担任百度成都营销中心营销总监;2005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陈滔,担任华为成都研究所技术工程师;2005级网络工程专业李金帆,成为四川电信选派赴美深造技术专家之一;2006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郑国华,担任中国电信平昌分公司支局长;2018级软件工程专业毛阳,担任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2006级电子商务专业罗铖等14名校友,担任各镇、县、区级银行行长。

    计算机学院历届学生考研,考上国内著名高校包括: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2015届学生黄兴同学考取北京大学计算机硕士研究生。

    2013届学生谢承翰同学前往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18届学生缪尚廷同学前往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九、 学生培养成果

    近年来,我院学生公开发表CNKI论文共计984篇,EI会议论文5篇,申请专利30余件,学生竞赛获得国家级金奖6项、银奖19项、铜奖41项(国奖总数66项),省级金奖84项、银奖237项、铜奖407项(省奖总数728项)。

    其中,我院连续两年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得了亚洲区域赛铜奖的好成绩,位列全省第2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锦城学院)。

    十、 研究所

    1、人工智能研究所

    成都锦城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是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建立一个院所结合的研究所。其基本任务是凝聚学院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培育学术群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开创性、复合型人工智能高层次专业人才,为学科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为科研机构、互联网公司或大型企业输送在人工智能领域具备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

    2、计算机应用与创新研究所

    研究所结合行业最新开发技术和开发模式,切合IT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和创新型人才,同时与企业在项目研发、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研究所双师型教师比例100%,在教学、科研和企业项目开发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积极打造校企建设生态链,为企业提供企业级应用产品研发、移动应用开发、微服务架构设计、游戏动画开发等各类项目合作与技术支撑服务,不仅提供解决方案,更着力于开展软件技术类和软硬件科研类项目创新工作。

    3、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所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针对四川省成都市战略需求的重点领域,结合四川省成都市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科研所搭建两个应用研究室、一个竞赛研究室,包括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研究室、数据可视化研究室、大数据竞赛研究室。同时深化培养大数据专业学生就业技能素养、丰富大数据项目实战经验,以学生竞赛为轴心,带动大数据前沿技术的应用和落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